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信息 > 健康教育
医疗信息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特聘专家介绍
重点学科、专科
中医药政策
养生保健
医疗设备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梁湖街道大元路66号
 
健康教育
糖尿病基础知识1
【字体: 】【2019-05-07】 【作者/来源 上虞中医院】 【关 闭
 

 

  1.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有关。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一种可以使血糖降低的激素,主要由胰岛β细胞分泌。糖尿病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体内细胞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进而引起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其中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

 

  1. 我国糖尿病患病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糖尿病患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糖尿病大国,患病率为9.7%,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肥胖人群的增加,人口老龄化等原因,我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糖尿病患者群会进一步增加。近3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方式西方化和人口老龄化,肥胖率上升,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近期国家疾病控制中心与内分泌学会研究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样本中,根据国际最新临床诊断标准进行诊断的糖尿病估测患病率为11.6%,约1.139亿人。

 

  1. 糖尿病有几种类型?

目前,最常用的糖尿病分类标准是将糖尿病分为4大类,即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和妊娠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类型,其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1型糖尿病又分为免疫介导型和特发型。特殊类型糖尿病分为胰岛β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胰腺外分泌疾病如胰腺炎、胰腺肿瘤等和内分泌疾病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还包括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的糖尿病,另外感染如先天性风疹、巨细胞病毒感染,不常见的免疫介导性糖尿病,其他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综合征都属于其他类型糖尿病。

 

  1. 什么是1型糖尿病?其临床特征是怎样的?

1型糖尿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其显著的病理特征是胰岛β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或消失所导致的胰岛素绝对含量分泌显著下降或缺乏。目前,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特征:①一般发病年龄小于30岁;②“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比较明显;③体型消瘦;④胰岛功能差,空腹或餐后的血清C肽浓度明显减低或缺少,需终身注射胰岛素治疗维持;⑤起病迅速;⑥体重明显减轻;⑦易发生酮尿或酮症酸中毒;⑧出现自身免疫标记:如血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胰岛细胞抗体(ICA)、人胰岛细胞抗原2抗体(IA-2A)等。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血清C肽和GAD抗体及其他与1型糖尿病相关的自身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有助于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鉴别诊断,但不作为建立诊断的必要证据。尽管儿童糖尿病患者中1型糖尿病常见,但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增加,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1. 什么是2型糖尿病?其临床特征是怎样的?

2型糖尿病患者群占糖尿病总数的90%,常于中年起病,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其显著的病理特征为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的下降(胰岛素抵抗),伴随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的的胰岛素分泌减少(或相对减少)。也就是说,2型糖尿病患者刚发病时一般血浆胰岛素绝对水平并不低,但胰岛素刺激释放试验显示胰岛素释放高峰减低并分泌延迟。2型糖尿病的发病与年龄增长、肥胖和某些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多见于中老年人和肥胖者。2型糖尿病的临床特征为:①缓慢起病,症状大多不明显;②具有以下临床特点:肥胖、2型糖尿病家族史;③通常没有酮症;④C肽正常或升高;⑤糖尿病相关自身免疫标记阴性;⑥发病初期以生活方式干预、口服降糖药为主要治疗方式,必要时应用胰岛素治疗;⑦同时存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性小。

 

  1. 6.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的区别是什么?

从发病机制来看1型糖尿病胰岛细胞遭到了破坏,可以说已经或者根本不能够分泌胰岛素,过去将这种类型称之为胰岛素依赖型,现在称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是多基因疾病,发病机制同时牵制到胰岛素分泌受损以及胰岛素作用受损。从临床特征来看,1型糖尿病的患者,一般来说发病的时间小于30周岁,而起病比较急,有中度甚至是重度的症状,最明显的就是患者体重轻,尿酮阳性或者酮症酸中毒,空腹或者是餐后C肽低,糖尿病相关自身免疫标记有相应的变化;而2型糖尿病的患者发病间大多都是中、老年,患者往往伴有肥胖,起病比较隐匿,可伴有无症状尿糖,而且常有2型糖尿病的家族史。

 

  1. 7.2型糖尿病的发展分哪几个阶段?

糖尿病的自然病程分为三个临床阶段,正常糖耐量,血糖稳定机制损害,糖尿病阶段,血糖稳定机制损害包括葡萄糖耐量减退和空腹葡萄糖受损。上述临床阶段反应任何类型糖尿病都要经过不需要胰岛素、为代谢控制需用胰岛素及为生存必须用胰岛素的渐进性过程,治疗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可使病程逆转或停留在某一阶段。

 

  1. 糖尿病会遗传吗?

糖尿病是遗传相关性疾病,其发生具有家族聚集倾向,也就是说,父母等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有糖尿病史的,其子女比常人更易患上糖尿病,发病率比正常人高6~16倍。虽然双亲均是糖尿病者其子女并非100%都患糖尿病,但这类人群有高达5%的患病率,若双亲中只有一方有糖尿病,则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就会相对降低。糖尿病除少数单基因变异以外均是多个基因变异引起。据统计,在我国糖尿病的遗传概率为44.4%~73.8%,2型糖尿病的遗传概率为51.2%~73.8%,一般高于60%,而1型糖尿病患者遗传概率低于60%。但是,糖尿病的发生需要有遗传因素和某些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会发病。如果只有遗传因素而没有环境因素的作用不一定会发生糖尿病。因此,假使父母患有糖尿病,如果子女注意预防,如坚持适宜的饮食与运动,保持适当的体重,那么患糖尿病的几率也会大大降低。

 

  1. 为什么胖人容易得糖尿病?

胖人不一定都会得糖尿病,但是一项在全国14个省市的糖尿病普查中发现,超重者糖尿病的患病率是体重正常人群的3倍。人体内唯一的降低血糖激素是胰岛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容易产生“胰岛素抵抗”,虽然体内胰岛素分泌并不减少,但由于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维持正常的胰岛素降糖功能,胰岛β细胞被迫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抵消“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胰岛β细胞不堪重负、功能受损,致使血糖升高,甚至发生糖尿病。另外,肥胖引起的对身体的其他影响如脂代谢紊乱、肠道菌群失调、有氧运动的减少都可以造成机体糖代谢紊乱,可能诱发糖尿病。

 

  1. 糖尿病的发生与情绪有关吗?

目前很多研究显示,不良情绪可以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国外有研究发现,在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中,有30%左右的患者曾患抑郁症,而在非糖尿病的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仅为3.8%。大家已经知道糖尿病的发生与胰岛素有关,而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之外,还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心理因素可通过大脑边缘系统和自主神经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会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如果这种不良心理因素长时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长期存在,进而导致高血糖,甚至诱发糖尿病。已经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如果长期处在不良情绪之中,血糖也会短期内升高,使血糖更加难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