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信息 > 健康教育
医疗信息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特聘专家介绍
重点学科、专科
中医药政策
养生保健
医疗设备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梁湖街道大元路66号
 
健康教育
糖尿病基础知识4
【字体: 】【2019-05-28】 【作者/来源 上虞中医院】 【关 闭
 

 

  1. 餐前明显的饥饿感或餐前低血糖是糖尿病的表现吗?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β细胞尚有一定分泌能力,只是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导致至下一餐之间延迟分泌的胰岛素达到最高峰,但此时体内血糖处于低值,因此出现持续低血糖,表现为饥饿、出虚汗、头昏、心慌等。如果患者频现餐前明显饥饿感症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时进行糖耐量实验,以尽早发现及诊断早期糖尿病。

 

  1. 什么是代谢综合征?

代谢综合征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在一个人身上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其发生可能与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有关。临床表现为:①腹部肥胖或超重(男性腹围>90 cm,女性腹围>85 cm;或BMI ≥25 kg/m2);②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和(或)HDL-C男性<0.9mmol/l,女性<1.0 mmol/l);③高血压(血压≥140/90mmHg);④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⑤有些标准中还包括微量白蛋白尿、高尿酸血症及促炎症状态(C反应蛋白)增高及促血栓状态增高。

 

  1. 如何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加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1)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 mmol/L(126 mg/d1),或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 mmol/L(200 mg/d1)即可诊断为糖尿病,无临床症状者需重复一次确认。此外,自2010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开始采用糖化血红蛋白≥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我国尚未把此项列为糖尿病诊断标准。

 

  1. 糖尿病将会给患者和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负担?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在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另一个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的急、慢性并发症,尤其是慢性病并发症累及多个器官,致残、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主要包括直接负担和间接负担。直接负担是指糖尿病患者的卫生服务费、处方药物费、医疗仪器检查费和住院治疗费等;间接负担指糖尿病所致的过早死亡和残疾带来的损失;此外慢性疾病还会对患者心身健康及家庭生活带来影响。

 

  1. .什么是应激性高血糖?

应激是指机体在遭受各种有害刺激时所处的一种紧急状态,主要包括严重创伤、大手术、大出血、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休克、急性中毒等,由于应激状态时所导致的血糖升高称为应激性高血糖。凡有应激疾病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随机血糖≥11.1 mmol/L两次以上者可诊断为应激性高血糖,该情况不是糖尿病,一般应激因素消除后血糖可恢复正常。糖尿病患者在应激情况下病情可加剧,甚至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血糖高渗综合征。应激性高血糖应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也有一部分应激性高血糖是既往有糖尿病没有进行诊断治疗,由于此次应激因素使得其显性化,这部分人应激因素消除后依然可能血糖水平高于正常范围,应注意甄别和处理。

 

  1. 什么是情绪应激?

应激指对一个人适应外在和内在需求挑战的能力,应激是一个生理和心理过程,包含人与环境的交流转换。应激对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尤其表现在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应激对糖尿病具有一定的促发作用,尤其是对2型糖尿病的作用较为肯定,不管是动物试验还是流行病学调查都证明了情绪应激可以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增加。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糖尿病不能根治,病情容易反复,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治疗,甚至要改变自己多年的生活习惯,所以患者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精神和心理状态都十分复杂,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疑虑、焦虑甚至绝望。这时候再遭遇各种心理或社会因素的影响时,情绪应激会引起血糖大幅波动,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单靠药物治疗是不行的,还需要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度过情绪难关。

 

  1. 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是什么影响?

生理状态下,内分泌系统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及激素本身的反馈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而紧张状态下机体需要动员体内的能量来适应这种情况,此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髓质释放儿茶酚胺增加,引起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抑制胰岛素效应,血糖升高,如果这种情况仅是在一定范围、和时间内变动是正常的,是机体生存和适应环境必需的。然而,如果剧烈紧张的刺激过久或反复出现可能会导致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进而影响人的心理、生理过程,这种状态长期持续有可能促发糖尿病的发生。由此说明心理因素在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 情绪不良会加重糖尿病病情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能根治,糖尿病的治疗中医生只起一部分作用,更多的治疗需要患者自己掌握糖尿病知识、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定期监测血糖,更重要的是在长期的糖尿病治疗过程中保持愉悦的心情。如果患者长期处于抑郁、恐惧、担忧、紧张等不良情绪中,必然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疗,进而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同时,不良情绪本身也会导致血糖剧烈波动,严重时会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长期的不良情绪可能发展成为抑郁症,加重患者的病情。

 

  1. 糖尿病和肿瘤有关联吗?

糖尿病与肿瘤的患病率都在不断攀升,成为世界范围的流行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两者之间的联系。一方面,二者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增龄、肥胖、膳食因素、运动减少、吸烟和饮酒等,另一方面,糖尿病存在着可能导致癌变的生物学机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在糖尿病患者中某些类型的肿瘤发病风险增加,包括胰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肝癌和膀胱癌等,但难以对每个糖尿病患者发生肿瘤的整体风险进行准确的评估。对于具有发生肿瘤较多高危因素的患者,应注意筛查。运动、高纤维饮食、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及恶性肿瘤的发生。

 

  1. 糖尿病患者去医院看病应该做哪些准备?

糖尿病患者如果第一次到医院的内分泌科门诊就诊,述说时病史病情至少要向医生说明以下情况:① 糖尿病病程,即患糖尿病多久了?② 目前血糖控制得怎么样,空腹、三餐后、睡前的血糖大致控制在什么范围内。③ 是否有糖尿病并发症,如眼底病变、蛋白尿、周围血管病变等,如果从未接受过这方面检查,也应该告诉医生,以便尽快地接受专科检查。④ 是否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伴随的情况或疾病。⑤ 是否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家族病病史。⑥ 是否有吸烟、饮酒等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⑦ 目前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是否严格,每天参加多长时间的有氧运动、对糖尿病的基本认识是否到位,服用哪些降糖药或是注射什么类型的胰岛素、分别用多大的剂量。另外,应该带上最近检查的化验单或者在家自测的血糖结果。⑧ 是否发生过低血糖现象或是酮症酸中毒等。对于一个有10年、20年以上病史的糖尿病患者,在这么漫长的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必然有许多次的药物调整和检查。如果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做好准备,充分利用好在门诊就诊的时间,如有的门诊患者将自己服用的药物和近期的血糖监测结果列个清单,医生看后就能对患者的基本病情有所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