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医疗信息 > 健康教育
医疗信息
 
科室介绍
专家介绍
  专家介绍
  特聘专家介绍
重点学科、专科
中医药政策
养生保健
医疗设备
 
 
联系我们
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梁湖街道大元路66号
 
健康教育
糖尿病检查与监测3
【字体: 】【2019-06-18】 【作者/来源 上虞中医院】 【关 闭
 

 

  1. 什么是“血生化检查”?有什么意义?

    血生化检查是指对血液中的无形成分(血清)中所含的生物化学物质的检查,简称血生化检查。我们人体中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可以测定的生物化学物质有几十项。血生化检查可以反映人体的基本体征状况,如:肝、肾功能,糖、脂代谢状况及电解质和主要活性酶的状况等。血生化检查取血和操作都比较简便,是目前常用的检查方法。血生化检查结果对医生了解病人的基本状况、疾病类型和病情程度判断、选择用药等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1. 血生化中主要肝功能检查有哪些?

血生化中主要肝功能项目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正常参考值:ALT 10~40U/L,AST 10~40U/L,ALT/AST比值 ≤1。AL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次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在肝细胞中,ALT主要存在于胞浆中,而AST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内。当肝细胞受损失,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LT释放入血,血清中ALT增加。因此它是最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之一。但在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损伤,此时线粒体内的AST亦释放入血,血清中AST增加。因此AST增加可判断肝细胞受损的严重程度。

 

  1.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要检查肝功能?

肝脏是调节人体糖代谢的重要器官,糖尿病患者的肝功能异常人体糖原储备不足。正常情况下,人体进食后,多余的葡萄糖可以在肝脏转变为糖原储存起来,当人体久未进食,血糖偏低时,糖原转变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的相对稳定。肝脏功能异常时,上述糖原储备功能也减低,使血糖波动变大,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高血糖或低血糖情况。另外,肝功能降低,可以造成人体内升血糖激素的灭活能力减低,如:血皮质醇、生长激素等由于肝灭活能力减低,血浓度相对增加,可造成空腹血糖升高。许多药物也有肝损伤和有可能造成肝功能异常的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可以及时调整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1. 血生化中主要肾功能检查有哪些?

    血生化中主要肾功能相关项目是血清肌酐(Scr)、血清尿素氮(BUN)和血清尿酸(UA)。血肌酐主要由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基本不重吸收且排泌量也较少,在外源性肌酐摄入量稳定的情况下,血中的浓度取决于肾小球滤过能力。当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至正常人的1/3时,血中肌酐浓度就会急剧上升,故测定血中肌酐浓度可作为GFR受损的指标。血尿素氮主要是经肾小球滤过随尿排出,肾小管也有排泌。当肾实质受损害时,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大约下降到初始能力的50%时),血尿素氮浓度增加。短期大量进食蛋白造成血尿素氮一过性增加等情况不在此列。此指标可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清尿酸(UA)为体内嘌呤代谢的终产物,血清UA小部分由肝分解破坏,大部分经肾小球滤过,在近端小管中98%~100%被重吸收,故正常情况下UA的清除率较低(11~15ml/min)。血生化中的肾功能检查是判断肾脏疾病严重程度和预测预后、确定疗效、调整某些药物剂量的重要依据,无早期诊断价值。

 

  1. 血清肌酐(Scr)增高在判断慢性肾衰竭病程中的意义?

一般情况下,慢性肾衰竭时血清肌酐升高程度与病变严重程度相一致。肾衰

代偿期,Scr<178umol/L,肾衰失代偿期,Scr>178umol/L;肾衰竭期,Scr>445umol/L。经常进行血肌酐检查可以及时了解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肾衰竭进展情况,及时进行相应的药物和透析治疗。

 

  1.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检查血脂?

糖尿病患者除糖代谢紊乱,血糖升高外,常伴有血脂异常,血脂也常升高。糖尿病患者伴发高血脂,会大大增加糖尿病心、脑等疾病的风险。血脂升高也常影响血糖的控制。故糖尿病人经常检查血脂,了解血脂情况,控制治疗高血脂状态对糖尿病人来说非常重要。

 

  1. 什么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它受内源性或外源性物质如葡萄糖、乳糖、核糖、精氨酸、胰高血糖等的刺激而分泌。外源性胰岛素主要用来糖尿病治疗。胰岛素由A、B两个肽链组成。人胰岛素A链有21个氨基酸,B链有30个氨基酸,共51个氨基酸组成。胰岛β细胞中储备胰岛素约200 U,每天分泌约40 U。空腹时,血浆胰岛素浓度是5~15 μU/ml,进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可增加5~10倍。胰岛素的生物合成速度受血浆葡萄糖浓度的影响。当血糖浓度升高时,β细胞中胰岛素原含量增加,胰岛素合成加速。

 

  1. 什么是C肽?

正常情况下,人胰岛β细胞主要分泌产生并释放胰岛素进入血液中,在产生胰岛素的一系列的过程中,胰岛细胞首先合成胰岛素前体——胰岛素原。胰岛素原是一条长的肽链,胰岛素原在酶的作用下被分解为三段,前后两段又重新联接,成为有A链和B链组成的胰岛素,中间一段独立出来,称为C肽。C肽不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但测定C肽对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大的意义。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和C肽呈等分子关系(分泌时以1∶1进入血液),血C肽浓度可间接反映胰岛素浓度。而且C肽不受肝脏酶灭活,半衰期比胰岛素长,经肾脏直接从尿中排泄,故血中C肽的浓度可更好地反映胰岛的功能。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用测定血中胰岛素水平不能评价自身胰岛功能时,可以测定C肽水平来评价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

 

  1. 什么是胰岛功能检查?

胰岛功能检查是用来检测自身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是否受损及受损程度检查。胰岛功能检查应该是在早晨空腹的情况下,进食75 g葡萄糖或100 g面粉的馒头前后分别于空腹、餐后半小时、1小时、2小时及3小时抽静脉血,分别测定五个时间点血糖、胰岛素浓度或C肽值等,同时也可测定胰高血糖素水平。其目的是了解胰岛素含量是绝对不足还是相对不足、胰岛β细胞和α细胞功能状态,帮助医生对患者糖尿病进行分型,确定胰岛分泌胰岛素的情况,选择适当的降糖药物。不过胃切除术后或严重的肝病等,肠道迅速吸收葡萄糖,而肝脏不能相应快速摄取葡萄糖。以上两类患者不宜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需采用静脉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

 

  1. 如何判断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

判断胰岛素功能是否正常重点是看胰岛素分泌是否及时(出峰时间)和足量(注意不是最大,达到正常中间值就可以,不是越多越好)的释放胰岛素这其中,只测空腹不能很好地反映胰岛功能。空腹+餐后2h可部分反映胰岛功能状态,空腹+1,2,3h可较全面反映,空腹+1/2,1,2,3h可全面反映胰岛功能状态。应与血糖同时检测,比照评价。馒头餐要足够100克干面粉的量。血糖接近或>300mg/dl(16.7mmol/L)注意糖毒性问题,需要等血糖降至接近正常再做胰岛功能检测。

 

  1. 胰岛功能试验有哪些注意事项?
        ①如已确诊为糖尿病,为了解胰岛功能可考虑用馒头餐试验,②对糖耐量试验有影响的药物和疾病同样会影响胰岛素释放试验。③试验当天使用降糖药物和胰岛素对测定结果会有影响.正在使用胰岛素的病人,特别是中长效胰岛素,会影响测定结果(测定值包括了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应测定C-肽水平。④有些药盒不能区分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原裂解产物,注射外源性胰岛素产生的胰岛素抗体可干扰胰岛素测定。⑤溶血、肝素(套管针)对测定结果有影响。⑥糖尿病人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受糖尿病类型、体重、病程和血糖高低等因素的影响。⑦全球范围内的结果统一,结果互认的问题有待解决。

 

  1. 怎样根据胰岛功能曲线形态判断胰岛素分泌类型?

与糖负荷后的糖代谢曲线一样,每个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释放试验曲线也不尽相同,但大致可分为以下3种类型,①胰岛素分泌不足型:为试验曲线呈低水平状态,表示胰岛功能衰竭或遭到严重破坏,说明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常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②胰岛素分泌增多型:患者空腹胰岛素水平正常或高于正常,刺激后曲线上升迟缓,高峰在2小时或3小时,多数在2小时达到高峰,其峰值明显高于正常值,提示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多见于非胰岛素依赖型肥胖者。该型患者经严格控制饮食、增加运动、减轻体重及使用口服降血糖药物,常可获得良好的血糖控制。③胰岛素释放障碍型:空腹胰岛素水平略低于正常或稍高,刺激后相对血糖的高峰呈迟缓反应,峰值多低于正常。多见于成年起病,体型消瘦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该型患者需根据患者具体的血糖及其他指标状况,选择相对适宜的治疗方案。如若患者血糖情况不佳也可以选择过渡治疗方案,即先用一段时间胰岛素,待血糖控制相对平稳及胰岛功能有所恢复后,再换成口服降糖药。

 

  1. 什么是胰岛素抗体及意义?

胰岛素抗体是指能与胰岛素结合,导致体内游离胰岛素浓度减低,作用减弱,

对胰岛素有抵抗作用的抗体。胰岛素抗体产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从未使用过外源胰岛素患者体内出现的胰岛素抗体,这种抗体叫胰岛素自身抗体(IAA)。胰岛素自身抗体阳性是判断胰岛β细胞损伤,胰岛素分泌异常的一个重要指标。另一个原因是在使用外源胰岛素后产生的胰岛素抗体。这种抗体为非自身免疫性抗体,是因外源性胰岛素具有一定的抗原性,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能与胰岛素结合的抗体,这种胰岛素抗体的产生与个体差异、胰岛素的生产工艺等有关。存在胰岛素抗体的患者增加了糖尿病治疗及用药选择的难度,常导致患者胰岛素治疗剂量逐步加大才能达到较理想的效果,且这类患者的血糖波动常较大,在控制高血糖的同时需防范低血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