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量大、出汗多、环境温度高等情况,以及代谢速度快的群体如孕产妇或者青少年、男性等油脂分泌旺盛人群,可增加洗澡频率;老年人、婴幼儿等群体,以及皮肤干燥、患有与皮肤屏障功能相关的皮肤病如特应性皮炎、湿疹、乏脂性皮炎等人群,可减少洗澡频率及降低水温。
过于频繁地洗澡,尤其是错误的洗澡方式,可能会过度去除皮肤表面的油脂,引起皮肤干燥和瘙痒,严重时还会破坏皮肤屏障功能,引起湿疹、特应性皮炎等疾病。
合理的洗澡顺序建议为:先洗脸、手脚,然后冲身体,最后洗头。人体淋浴热水后,毛孔会迅速扩张,这个顺序可最大限度减少心脑血管不适,防止血流不畅,对有基础病的人群也比较合适。
洗澡前先打开制暖设备,让室温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中国皮肤清洁指南》指出:洗澡的水温可以以皮肤体温为准,如果是夏季,可低于体温;如果是冬季,则略高于体温。因此冬季推荐水温38-40摄氏度,不超过42摄氏度。温度过高容易破坏皮肤,引起或加重与皮肤屏障相关的皮肤病,并且容易导致皮肤水分丢失过多。
目前常见的洗浴用品,包括皂类清洁剂及合成类清洁剂。皂类清洁剂呈碱性,可使用添加保湿剂的改良皂类或是含有甘油成分的手工皂类;合成清洁剂以表面活性剂为主,通常添加了保湿及滋润成分,因此其性质温和,刺激性小。
由于皮肤表面呈弱酸性,建议使用洗浴用品时选择弱酸性的产品,与皮肤表面pH值表保持一致,有利于保护皮肤表面正常菌群。相比之下,普通香皂、药皂这类碱性产品,虽然具有较强的清洁能力,但如果长期或频繁使用,可能会导致皮肤干燥、瘙痒,破坏正常菌群。
洗澡时间建议10分钟左右。若洗澡间隔时间长的,可以适当延长洗澡时间,但不建议超过20分钟。长时间洗澡易使皮肤处于水合状态,破坏皮肤屏障;而且长时间洗热水澡使得人体耗氧量增加,在淋浴间这种相对密闭的环境容易缺氧。
搓澡搓出的“泥”,其实是人体的代谢产物,它的学名叫皮脂膜,是由人体分泌的油脂类物质与鳞屑、灰尘、微生物、细菌等混合而成,一般覆盖在人体的最外层,可以保护机体免受外界损害,还能防止体内营养物质尤其是水分的流失。
医生建议洗澡时使用手或者柔软的棉质毛巾轻轻擦洗,不要过度揉搓或用粗糙的毛巾及尼龙球用力揉搓。过度搓洗容易损伤皮肤表面角质层及油脂,从而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皮肤干燥敏感,甚至会增加皮肤病的风险。用力搓洗时还容易让皮肤表面形成微损伤,让细菌有机可乘,导致皮肤感染,造成毛囊炎等疾病。